培養計劃
首頁  -  本科生教育  -  培養計劃  -  正文
數學強基專業培養方案簡介

時間:2024-04-11


學院簡介

88858cc永利始建于1953年,經曆了由數學教研室、數學系到88858cc永利的發展曆程。在老一輩數學家林少宮、徐利治、陳慶益、黃志遠等的帶領下,經過學院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先後于1981年獲得應用數學碩士點,1990年獲得計算數學碩士點,1993年獲得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碩士點,1998年獲得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博士點,1999年獲得基礎數學碩士點,2001年獲得數學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獲得數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獲得應用統計專業碩士點,2011年獲得數學和統計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數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了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運籌學與控制論五個二級學科。

在強化學科建設的同時,學院非常重視本科專業建設。先後建立了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三個本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于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于2020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統計學專業于2020年入選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我校數學學科入選國家強基計劃,2021年我校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獲批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3年數學學科入選教育部“101”計劃。

學院目前有專任教師106人,在校學生800多人。專任教師中教授33(含博士生導師27)、副教授/副研究員53人、講師20人。擁有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12人,新世紀”/“跨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7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湖北省(武漢市)優秀青年人才6人,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6人,華中卓越學者21人。

學院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現有國家級一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一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5門。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獲得者1人,楚天園丁獎獲得者1人。近年來,學院獲得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5項,省部級教研項目10餘項,并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與數模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學院科研力量雄厚。近五年來,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800餘篇,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5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獲科研經費近4000萬元,出版各類專著、教材30餘本。2016年獲批工程建模與科學計算湖北省重點實驗室,2020年獲批湖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88858cc永利分中心,2021年獲批88858cc永利數學與應用學科交叉創新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形幾何與測度、調和分析與偏微分方程、最優控制與動力系統、微分方程數值解與算法、随機系統與分析、系統介觀建模與仿真、數學與應用學科交叉等。


一、基本情況

1、專業簡介

88858cc永利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依托88858cc永利,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數學基礎紮實、創新意識和能力強、綜合素質優秀的傑出青年學子。數學與應用數學是88858cc永利的傳統優勢專業,該專業特色鮮明,課程設置合理,并于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秉承“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推進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依托學校優勢工科、醫科,強化科研訓練,加強學生國際交流與科學研究訓練,開闊學生專業與國際視野,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構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基礎紮實的研究型人才,促進學科和專業深度融合。

2、銜接方向

數學強基專業的本研轉段專業範圍包括數學(0701)、智能科學與技術(1405)、信息與通訊工程(0810)、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其他方向均為服務國家戰略重點領域方向,也是我校工科優勢學科。


二、培養目标和畢業要求

一、培養目标

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及邏輯思維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在數學及交叉領域從事數學研究及應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培養預期畢業五年以上的畢業生:

1、道德修養:政治立場堅定,職業道德高尚,身心健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教師職業素養。

2、專業能力:具有紮實的數學基礎、很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優秀的綜合素質、堅定的科學理想以及廣闊的國際視野。

3、團隊合作:具有團隊合作意識、人際交流技巧以及一定的領導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夠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在多部門之間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

4、就業競争:了解專業領域國内外的學科發展、前沿問題和焦點研究,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數學及相關領域具有職場競争力。

5. 終身學習: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良好的跟蹤國際學術前沿或應用熱點的意識,能夠通過終身學習适應職業發展。

6. 服務社會:具有家國情懷,能夠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腳踏實地适應實際工作。

二、畢業要求

1)數學基礎:掌握紮實的分析、代數、幾何、計算和概率等數學分支的基礎理論知識。

2)分析能力:具備深入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應用能力:能夠将數學知識應用于其他學科和領域,如工程學、經濟學、醫學、物理學等。

4)數學思維: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備問題分析、模型構建、模型求解和結果分析的綜合數學建模能力。

5)數據處理:具備數學計算和推理的能力,包括運用數學工具和軟件進行計算、編程和模拟實驗等。

6)創新意識: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能夠探索新的數學理論、工具和方法。

7)教學能力:具備基本的數學教學能力,能夠向他人傳授數學知識和方法。

8)科研能力:具備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包括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論證實驗、撰寫論文等。

9)職業規範: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嚴謹的治學态度、誠實守信的教學和科研行為等。

10)溝通能力: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合作等能力。

11)團隊協作: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合适的角色。

12)終身學習:秉承終身學習理念,有明确的職業發展規劃,對數學學科充滿熱愛和追求。


三、學制和學位

學制:四年

學位:理學學士


四、培養模式

學院通過強化立德樹人、素質教育和專才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卓越數學人才或複合型人才。具體措施如下:

1.育人模式

1)實施一三三二工程,聚焦專業拔尖。強化導師責任制,選配學業導師,建立校外導師制度,對本科生進行個體化、全面化、全程化指導。推行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三化培養模式,實現核心課程小班化教學,加強師生互動,鼓勵本科生定期參與讨論班;增加選修課、研讨課廣度,完善學分互認體制,拓寬畢業論文自由度;積極開設國際化課程,邀請海内外一流學者來訪,資助優秀學生海外交流。深化教師、教材、教法的三融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核心課程教材編寫,選用國際一流教材;鼓勵教學研究,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狠抓精品課程建設,積極打造優質“金課”。促進學生、學風的“兩發展”,進一步挖掘本科優質生源,完善選拔動态進出分流機制,源頭着手,奠定學生發展基礎;積極打造勤奮好學、視野寬廣、勇于創新的優良學風,促進學生學風共同發展。

2)實施數學JIA”計劃,聚焦志向拔尖:深化人文素養、品德修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鼓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遠大理想。通過實施數學家計劃,着力培養數學基礎厚、理論素養好、創新思維強的數學拔尖人才,努力将學生培養成為國家乃至世界數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科學家,提升國家數學實力。通過實施數學+”計劃,加強學科交叉,着力培養數學基礎實、時空視野廣、動手能力強的各行業精英人才,努力将學生培養成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國家需要的各行業、領域的精英骨幹,助力民族複興。

3)實施數之美行動,聚焦文化拔尖。建設學習生活社區,搭建學生展示風采的平台,美化生活社區,豐富社區文化内涵。圍繞數學的勻稱美簡潔美統一美奇異美重要美比例美等,開展美學教育和熏陶,提升學生數學審美意識,增強專業認同感和自信心。進一步擦亮學院熱血小分隊校外輔導員品牌,沉澱文化底蘊,弘揚志願精神,樹立崇尚勞動光榮的鮮明導向。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哲學内涵,培育大道至簡大美無言簡美文化,融通簡潔的管理文化、簡暢的組織文化、簡明的價值文化和簡練的學習文化以及數之美、人之美、事之美的大美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2. 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1)堅持“英才計劃”等科學選才鑒才,挖掘優秀學生。發現并遴選一批極具數學天賦,志向遠大、學術潛力大、綜合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優秀數學學生。學院針對強基計劃學生,建立了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态調整方案,分别在大一和大二學期末,對強基計劃學生進行綜合考察,科學分流,營造優良學習環境。

2)堅持全面育人與突出個性化培養相結合,實現一生一方案。針對拔尖班學生,學院全力打造一三三二人才培養工程,落實全面育人與突出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施行全員導師制,加強對學生的全面與個性化指導;實現數學核心課程小班化教學,鼓勵學生定期參加導師讨論班與國家級項目研究;增加拔尖班數學選修課與研讨課的深度與廣度,完善學分互認體制,拓寬畢業論文自由度,實現拔尖班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落實一生一方案;積極開設國際化課程,邀請海内外數學大師來訪,資助拔尖班學生海外交流,拓寬國際視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強化核心課程深度,選用國際一流教材;鼓勵教學研究,加強質量監控,積極打造優質”金課“;挖掘優質生源,完善選拔動态進出分流機制;打造勤奮好學,勇于創新的優良學風。

3)健全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學院選拔基礎知識紮實、創新意識突出、科研興趣強烈、身心素質優良、發展潛能較大的優秀學生按照本研貫通拔尖人才培養目标。本科階段,夯實學科基礎,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在滿足其本科培養計劃的基礎上,由導師與學院共同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允許提前選修研究生階段的課程,所修學分可作為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學分。研究生階段,學生可繼續在從事數學研究,也可選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相關學科深造。

4)堅持深化國際合作,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優秀人才。學院不斷深化與世界頂尖大學的戰略合作,通過國内外雙向互動,吸引國際著名的數學大師參與拔尖人才培養,為學生接觸世界數學研究最前沿、融入國際一流學術群體創造條件。一方面,學院通過國際暑期學校等方式積極邀請國際著名數學大師為學生開設專業核心課程與研讨課程,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學院每年暑期全額資助學生到國外著名高校進行學習研究,與國際數學大師面對面交流,開闊國際視野,提升國際文化理解能力。

5)堅持厚植成才沃土,打造未來數學家搖籃。學院不斷完善各種政策與育人體制,為拔尖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選聘科研水平高的優秀教師(傑青、優青、青千等)擔任學業導師,選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任課教師,選聘優秀青年教師擔任課程助教,安排院長、書記、副院長等學院領導擔任教師班主任。打造大思政育人體系,将思政教育、人為素質教育與數學專業特色相結合,建設一院一品”——“數之中國思政課程,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強化使命擔當。注重大師引領,創辦數學大講堂,邀請國内外著名數學家開展數學前沿講座,激發學生從事學術研究的興趣和創新潛力。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導師科研與其他創新項目,開展研究性學習,貫通于科研訓練等各個環節。加強海外交流,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跨文化理解溝通能力。

3.建立培養反饋機制

學院構建了“全員參與,全過程監控,全方位覆蓋”的質量保障機制,形成了“評價、分析、反饋、再評價”的教學監控體系,從制度上保證了培養效果,有效提升了拔尖人才培養質量。用人單位反饋本專業畢業生基礎紮實、思維缜密、務實理性、勤奮好學,在社會上赢得了廣泛肯定。

曆年來學院矢志一流,培養了一批優秀數學人才。其中有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方複全院士、中國科學院黃飛敏研究員、北京大學範輝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艾春榮教授、上海财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教授等;還有福布斯30歲以下亞洲青年精英榜之一的劉國清。畢業生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滿意率達到98.44%,充分體現學院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學院廣泛聯系校友,組織開展校友聚會、校友訪談,聽取校友對學院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五、課程設置

1.素質教育基礎課程

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中國語文、綜合英語、綜合英語、大學體育、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C++

2.學科(專業)基礎課程

大學物理(A)、物理實驗、學科(專業)概論、數學分析A、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A、常微分方程A、實分析、複分析、概率論A、泛函分析

3.專業課程

近世代數、數學建模、拓撲學、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論、調和分析、測度論、分形幾何、泛函分析 II

4.特色課程

包括本研貫通課程、方向選修課程、交叉學科選修課程等。

泛函分析選講、代數幾何、運籌學、最優化方法、控制論基礎、信息論基礎、數值分析、微分方程數值解、數據結構與算法、離散數學、數學實驗、随機過程、數理統計、非參數統計

六、配套保障

在國家和學校相關政策支持下,學院堅持以培養拔尖人才為目标,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秉承“頂天立地、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為學生選拔、培養、評價和管理等提供政策支持,在師資、經費、平台、資源等方面予以條件保障。

具體如下:

1.組織保障:學院成立以院長為組長,以班子成員、高層次人才、各系主任書記為組員的工作小組,統籌推進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執行。

2.經費保障:學院利用雙一流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等各類資源支持人才培養,實行專項經費資助學生國際交流、科研訓練和創新實踐,為強基計劃設立單獨的覆蓋全員的獎、助學金體系,同時為相關教學團隊提供充足的課程建設與改革經費。

3.師資保障:集中全院優質師資,由教學名師和知名專家擔任教學團隊負責人,成立強基計劃實驗班通識課、專業基礎課以及實踐課教學團隊。進一步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定期交流力度,邀請他們擔任班主任或學業導師。聘請海内外教學名師授課,參與教學。

4.政策保障:強基計劃實驗班推薦免試研究生嚴格執行教育部、學校的轉段方案。同等條件下,優先資助實驗班學生申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加大經費投入,全額資助實驗班學生出國留學,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實施專項計劃,設立單獨的覆蓋強基計劃實驗班全員的獎、助學金體系。


地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1037号 88858cc永利(東三十一樓)
郵政編碼:430074     辦公電話 E-mail:mathhust@mail.hust.edu.cn
Copyright 版權所有 ◎ 88858cc永利(Macau)有限公司官网

Baidu
sogou